中新网兰州12月9日电(记者 高莹)“来中国之前,没有想到这里的铁路建设得这么好,辽阔的大地上想去哪里都四通八达,随时都能开启说走就走的旅行。”兰州交通大学印度尼西亚留学生陈君其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说,“等我学成回国后,也要参与到国家的铁路建设中,让所学知识变为‘桥梁’。”
2023年10月,就读于兰州交通大学的留学生陈君其正在图书馆里自习。高莹 摄
今年23岁的留学生陈君其,来自印度尼西亚,如今就读于兰州交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从印尼来到中国的陈君其虽然只有不足三年的时间,但如今却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回想起刚来到甘肃兰州的时候,他笑着说,听本地人说略带方言的中文,感觉很难懂,自己只会用微笑点头来回应。
“那时候对这里一无所知,学习语言和专业课程都很吃力,幸好有我的老师们和中国朋友们帮助我,他们带我一起出去玩,说不明白的时候就连比划带猜,语言氛围感强了,慢慢地也就融入进去了。”陈君其介绍说。
在专业课的学习方面,最让陈君其“头疼”的是高等数学。“虽然感觉高数好难,但是我们的老师很细心,他们在课间的时候都会留在教室里,等我们去请教一些不懂的问题。有时候一个问题会问好多遍,老师们也会讲解的很细致,一遍一遍直到确定我们听懂了。”陈君其如是说。
2023年10月,图为印尼留学生陈君其在图书馆查阅资料。高莹 摄
三年时间里,陈君其和同伴们一起结伴走过了中国很多城市,在领略不同风土人情之余,也真切感受到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强大。
“在我们国家,比如在苏门答腊岛或者其他岛屿,火车、高铁都是很少见,出门一般是坐巴士或者坐船。”陈君其告诉记者,第一次感受中国高铁的“无缝衔接”时简直太酷了,既快速又便捷。所以更想把自己在中国学到的学业,带回自己的祖国,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成为两国发展交流的“桥梁”,也让家乡能感受到高铁带来的便捷生活。
不同的异域文化特色,让陈君其对中国的热爱一天天加深。“中文太博大精深了,虽然我现在说中文比较流利,但是要看再深层次一些的东西就很困难,要求助于我的中国朋友。”陈君其介绍说,课业之余自己也会练习一点毛笔字,“牛肉面、中国、水车……这些都是我最近常写的字,起码手没有刚开始那么抖了。”
2023年10月,印尼留学生陈君其在校园中漫步,拍摄秋景。高莹 摄
陈君其依然记得来到中国看到的第一场雪,雪花飘飘然从天空落下,一夜之后,校园银装素裹。“我兴奋得连鞋都没换就冲下楼去踩雪,听脚下踩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很奇妙的感觉。然后拿手机跟家人视频,也让他们看看中国的雪景,这么美。”陈君其如是说。
“我知道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中国和印尼在建设方面的合作项目也很多。我现在会说中文也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面的基础,回到祖国后有很多就业机会。”陈君其说,中国很有魅力,希望能让更多印尼人能够走进中国,了解中国,感受中国。(完)
1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来华举行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会见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在当前动荡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关乎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如何理解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习近平主席会见欧盟领导人,对于引领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促进世界稳定、繁荣有何积极影响?
视频:第一观察 | 习近平主席为何强调中欧关系“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一)“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定位”
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也是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习近平主席指出,双方要总结历史经验,把握世界大势,坚持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确定位。
如何理解“正确定位”?
从历史和现实维度看,中国始终将欧盟视为国际格局中一支战略性力量,一直把发展中欧关系视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出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彰显中方鲜明、一贯立场。
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是彼此的机遇而不是威胁,双方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自去年年底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领导人举行会晤。在双方领导人的战略引领下,中欧战略、经贸、绿色、数字领域高层对话取得丰富成果,中欧关系呈现巩固发展的良好势头。
与此同时,在欧洲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就更加需要欧方树立正确认知,增进同中方的理解互信,重信守义,一心一意发展对华关系。
诚然,中欧历史文化、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存在差异,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不能因为制度不同就视彼此为对手,不能因为出现竞争就减少合作,不能因为存在分歧就进行对抗。
(二)“拉紧中欧利益共同体的纽带”
当前,中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交流合作的格局,特别是在经济领域,中欧具有高度互补性。
会见中,习近平主席强调,双方要多做加法,以更深入、更广泛合作拉紧中欧利益共同体的纽带。
习近平主席提出三个“伙伴”:经贸合作的关键伙伴、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可信伙伴。
“关键”“优先”“可信”,描绘了中欧经济共生关系美好愿景,凸显中国同欧盟开展互利合作的积极意愿和真诚姿态。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中欧去年双边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今年以来,德国大众宣布在华斥资10亿欧元建设纯电动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创新和部件采购中心;西班牙机床制造商达诺巴特集团在上海设立了其全球第六大体验中心,加速其中国本地化战略……
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市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越来越多欧盟企业以实际行动,来华开辟合作新领域,创新合作新形态。
如今,中国正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和欧洲一体化是中欧各自着眼未来作出的战略选择,中欧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实现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为中欧合作指明了方向。
(三)“双方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
习近平主席将中欧视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此次会见中,习近平主席用“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对此作出进一步阐释。
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在百年变局中的世界,中欧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合作什么,具有世界意义。
可以说,中欧选择对话合作,阵营对抗就不会形成;中欧选择和平稳定,新的冷战就打不起来;中欧选择开放共赢,全球发展繁荣就有了希望。
当今世界,无论是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还是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事关人类未来的重大全球性问题,都需要中欧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开展对话和合作,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加强沟通与协调。如此,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才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
“中欧有责任共同为世界提供更多稳定性,为发展提供更多推动力,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引领和支持。”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彰显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胸襟与担当。
监制:张晓松、鞠鹏
统筹:刘华、邱红杰、刘铮、王绚
视频记者:郑明达、蒋志强
摄影记者:黄敬文、刘彬
视觉|编辑:郝晓静、包昱涵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